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,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、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。其表現(xiàn)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,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。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,而后打磨平整,拋光磨亮。
起源“痕都斯坦”
玉器中的金銀錯工藝(玉器行業(yè)俗稱壓絲工藝)及金銀錯嵌寶石工藝,多見于清代乾隆年間。
清代以前有金玉結合件、花絲鑲嵌(多見于首飾件、佩飾)等工藝組合的玉器出現(xiàn),但非金銀錯工藝,屬于金鑲玉工藝。不同時期對金銀錯工藝有不同名稱,東漢時期稱為“填絲”,乾隆年間稱為“痕玉”或者“嵌絲”。
清代乾隆年間由“痕都斯坦”進貢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?!昂鄱妓固埂笔乔逋Ρ庇《让韶柕蹏姆Q呼,位于現(xiàn)今克什米爾地區(qū)及北印度一帶。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,鞏固了清政權后,喀什準噶爾部每年都進貢一批玉器,主要是生活中實用器物,有碗、盤、杯、盒子、洗子、文房用具、刀具等。所進貢之玉器皆出產(chǎn)于“痕都斯坦”,這些器形獨特別致,造型與做工或是紋飾圖案都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。按照伊斯蘭教規(guī),建筑物只可用植物圖案和古蘭經(jīng)文作為裝飾圖案。因此,所有圖案主體都為莨苕紋或鐵線蓮、菊花等植物。除嵌有精美的金銀絲外,還嵌有各色寶石及玻璃,充分體現(xiàn)了玉、金銀、寶石相組合后產(chǎn)生的無限美感。
眾所周知,乾隆皇帝酷愛玉器,對此類“金銀錯玉器”更是很感興趣,他不滿足只憑進貢這一種渠道得到此類精美的玉器,于是開始仿制,他曾下圣旨命清宮造辦處仿制過一些金銀錯玉器,這種工藝現(xiàn)在被稱作“痕都斯坦”工藝。
金銀錯玉器自其傳入中國,是以進獻給皇帝作貢品身份出現(xiàn)的,足可見其身價之高,民間百姓僅僅是聞其名而不得見其物,為數(shù)不多的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大多藏于宮中。可惜清朝道光年后,國勢日弱,再未見制作,也因工藝復雜,這項工藝漸漸失傳。
制作工藝特點
金銀錯器皿用絲一般都用圓絲,無論是金絲或者銀絲,一則色正,二則較軟易壓。器皿上使用的金或銀絲要根據(jù)玉器的料色、器皿的價值、器皿的造型而定。一般來講用和田玉高檔子料、白玉、羊脂玉制作的作品用金絲或用金片,黃白相映,給人以高雅富貴之風、富麗堂皇之韻。在青玉、墨玉、碧玉中采用錯銀或鈀金紋飾,給觀者以端莊華貴、古拙雅潔之匠意。
金銀錯對圖案線條的藝術要求極高,這是中西文化合璧在玉器上的直觀表達,圖案的民族風格要濃郁、藝術水準要高,線條如同繪畫的畫筆,要活潑流暢、剛柔并濟、形神兼?zhèn)?。藝術風格要靠精湛的工藝來完成,金銀錯的粗細要一致,開鑿精度要求極高,否則金銀線條無法鑲嵌,或者失去線條律動的美感。
金銀錯的紋飾特別講究。莨苕紋是一種植物圖案,既富含生命的活力又有流暢的動感,以金枝金葉、天然的紅藍寶石鑲嵌其中,堪為絕品。
“金銀錯嵌寶石工藝的玉器,多采用白玉、青白玉、碧玉、墨玉、水晶等原料制作。所表現(xiàn)的圖案與被嵌物品形成強烈的色澤差別和耀眼的金屬光澤白玉、青白玉主體的色調淺,配以色澤艷麗的紅、藍寶石及金絲、金片,更顯得雍容華貴、高貴典雅?!?/span>
玉石溫潤的光澤與黃金耀眼的金屬光澤相映生輝,更是絢麗多彩。碧玉、墨玉主體色調深,配以銀絲及不透明寶石,更顯穩(wěn)重端莊。在碧綠色、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銀白色紋飾,形成一種強烈的色差感覺,猶如夜幕中的繁星,格外耀眼,使紋飾更為突出清秀。